借助水系探扬州古城布局,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昨天,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联合主办的“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初评揭晓,在43个入围名单中,《扬州蜀冈古城址的木构及其他遗存(战国至南宋)》上榜。在未来的一个多月中,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全国73家考古发掘资质单位将从中投票产生25项进入终评,结果最快将于4月10日左右正式公布。
位于蜀冈上的扬州唐子城·宋堡城遗址,“藏”着扬州城池变迁的重要信息。从去年10月开始,唐子城遗址考古工作启动,将揭开这片古遗址的神秘面纱。昨天上午,来自全国的考古专家专程来扬检查扬州城遗址的考古工作和保护工程,为扬州城遗址考古和保护工作“把脉”,并期待扬州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成。
扬州蜀冈古代城址北城墙西段东部城门遗址全貌
扬州唐城考古工作队提供
扬州地区最早的城门遗址在哪?昨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扬州唐城考古工作队向记者透露,扬州蜀冈古代城址北城墙西段东部豁口及其两侧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已基本结束。根据历史遗存推测,这处扬州蜀冈古城址的木构及其他遗存从战国至南宋延续了近1700年,遗址的年代序列完整,是扬州蜀冈古代城址发展的缩影。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扬州地区迄今为止考古发掘出的时代最早的城门遗址。
扬州城遗址为目前国内沿革历史较长、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遗址之一,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史料记载,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扬州筑邗城;后来,战国时期的楚怀王十年筑广陵城,汉代吴王刘濞建都广陵,隋朝沿用蜀冈上故城筑江都宫城,唐代在扬州建有子城、罗城,宋代改筑为大城、夹城、堡城,元代沿用宋城,明代先后缩为旧城、新城,清代沿用明城。扬州城遗址南部叠压在今天的扬州城区下,北部在城北蜀冈之上。
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扬州唐城考古工作队,发掘了扬州蜀冈古代城址北城墙西段东部豁口及其两侧,清理出了不晚于汉代的木构水涵洞、不早于汉代至晚唐杨吴时期的陆城门东边壁和水窦、南宋时期的水关和陆城门遗迹以及相关的夯土遗存。同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铁刀和陶器残片、汉剪轮“半两”铜钱、汉至唐代的砖瓦以及陶瓷片等遗物。
昨天,考古专家表示,这次考古发掘的扬州蜀冈古城址的木构及其他遗存从战国至南宋延续了近1700年,遗址的年代序列完整,是扬州蜀冈古代城址发展的缩影,是新时期认识蜀冈古代城址的基点,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重要资料,体现出了在雨水较多的南方地区因地制宜的筑城技术。初定为战国的木构水涵洞,全国罕见,保存完好,用材体量恢宏,制作考究。木构遗存之上不晚于汉晋南朝的遗存,为探寻楚汉六朝广陵城城址提供了依据。隋唐时期的遗存,则可能是史籍中记载宇文化及兵变弒炀帝时提及的芳林门,为江都宫城的探寻提供了新线索。各时期的水道资料是了解城市布局的重要线索,更是探寻邗城和大运河关系的关键点。
遗址文化分五个时期共八期遗存 有遗存与隋江都宫城芳林门相关
去年11月12日,本报报道了《扬州发现疑似隋江都宫城门遗址》,当时,考古专家推断,该遗址不晚于汉代;昨天,据考古专家介绍,此处遗址文化可分为不晚于汉代,不早于汉代、六朝、隋唐、南宋等五个时期共八期遗存。
第一期遗存 包含木构水涵洞及其两侧的夯土墙体。
涵洞两侧有战国时期的夯土墙体,加之其被不早于汉代的夯土打破或叠压,结合已有发掘研究资料,判断其始建年代或在战国时期,使用下限当在西汉初期。
第二期遗存 包含陆城门东边壁和其下填垫夯土以及补筑夯土墙体。
本期用砖规格与扬州汉砖近似,且边壁东侧有汉代夯土墙体,西侧被六朝时期的边壁基槽打破,故该期的时代当不早于汉代。
第三期遗存 包含陆城门东边壁和其下填垫夯土、道路局部以及补筑夯土墙体。
本期边壁用砖与扬州中唐以前的用砖近似,其东侧与六朝时期夯土相关,故其时代为六朝时期。第三期遗存的陆门边壁砌砖,是扬州蜀冈古代城址首次发现的六朝时期门址。
第四期遗存 包含陆城门东边壁和内侧填垫夯土。
本期陆城门内口砌砖局部打破第三期遗存,并在第三期陆城门内口略北处折向东南,相关的夯土墙体亦弧形折向东南,可知本期陆城门内口与第三期陆城门的形制不同。
第五期遗存
包含陆城门外口东侧的包边砖墙及其东、南内侧的填垫土,砖墙北部有性质待定的侧斜铺砖面。
砖墙东西向,方向98度,向北倾斜且自下而上有收分。存长约1.1米、宽0.3米。第四、第五期遗存,仅能从其用砖和地层叠压关系判断其属于隋唐时期。
第六期遗存 包含补筑的夯土墙体和发掘区西部北侧的水窦北口。
补筑夯土仅见于发掘区东南部,水窦北口填土中出土有晚唐杨吴时期的大砖,故其使用下限当不晚于晚唐杨吴时期。
第七期遗存 包含水关、补筑墙体夯土和柱坑等遗迹。
水关南北向,方向357度,平面形状呈“〕〔”形,北口外侧海拔高于水关内的过水面底部。残存砖石的边壁、摆手痕迹,过水面残存护岸木桩、地钉、底部铺衬等。残存局部底层砌砖为南宋砖、黏合剂用石灰等,故当为南宋时期修建。柱坑有南北向两列,每列各11个。
第八期遗存 仅见于发掘区的东侧,往西已荡然无存。
本期为南宋时期的补筑夯土墙体,叠压第七期遗存的西部。从宋宝祐城遗址北部仅此一个水口的情况来看,推测本期可能继续沿用水关,水关的毁弃或与明嘉靖年间修筑明新城有关。
木构水涵洞或与楚广陵城修筑相关 目前已经填埋保护
让考古人员惊喜的是,此次清理出的这处木构水涵洞保存得非常好,在全国都非常罕见。很多专家看了遗址后推测,这处木构水涵洞时代应为战国。
考古专家告诉记者,水涵洞的平面形状呈南北向,方向8度,长约28米、北端口部宽约2.5米,口部或有可开闭的木构设施。营造顺序是:先挖出基槽,然后在基槽内用榫卯结构的枋木和木板构架出梯形的涵洞,再在木构涵洞和基槽之间的空隙内填土或夯筑。涵洞底宽2.4米、顶宽2.2米、高0.5米。涵洞两侧有战国时期的夯土墙体,加之其被不早于汉代的夯土打破或叠压,结合已有发掘研究资料,判断其始建年代或在战国时期,使用下限当在西汉初期。
《史记·六国表》中,有楚怀王熊槐十年“城广陵”的记载;《水经注》中就“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的注释说明,楚广陵城是就邗城故址增修而成,增筑部分当在邗城的西北。在这一处遗址发现的第一期遗存的木构水涵洞和夯土墙体,或与战国楚广陵城的修筑相关。
如今,新发现的水涵洞重见天日,遗址怎么保护呢?考古专家坦言,以防这一重要遗址不能适应如今的温湿度环境,考古发掘期间,他们就采用多层塑料薄膜罩在遗址上;随着考古工作的基本结束,考古人员也已经将其填埋保护,以防这一重要发现受到外部环境和人为的破坏。
如今,新发现的水涵洞重见天日,遗址怎么保护呢?考古专家坦言,为防止这一重要遗址不能适应如今的温湿度环境,考古发掘期间,他们采用多层塑料薄膜罩在遗址上;随着考古工作的基本结束,考古人员也已经将其填埋保护,以防这一重要发现受到外部环境和人为的破坏。
去年,隋炀帝墓获评“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仅隔一年,扬州又一考古成果《扬州蜀冈古城址的木构及其他遗存(战国至南宋)》,作为江苏唯一一项考古发现,冲刺“全国十大”。不仅如此,这也是继1993年扬州唐城遗址获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该遗址第二项冲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历史遗存,充分彰显扬州历史文化的深邃。
【考古进展】
基本信息:
1问
唐子城有何新发现?
丛书名: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出版工程
冲刺“十大”底气在哪?
道路少,发现夯土墙和水系
作者:武廷海 王学荣 著
“战国木构涵洞”系国内首次发现,锁定楚广陵城
唐子城·宋堡城遗址是历史上扬州城遗址(隋—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遗址之一。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去年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扬州唐城考古工作队在唐子城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一处历史遗存。经过数月的考古清理,这处遗址的原貌清晰地展现在考古人员眼前。
为配合扬州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工作,我市对扬州唐子城·宋堡城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2011年10月起,唐子城遗址全面勘探和唐子城南门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启动。随后,考古人员又启动了隋宫城、唐子城遗址考古发掘工作,重点考古发掘大型夯土台地,试掘新发现的夯土墙、壕沟遗址,探查隋宫城、唐子城遗址内大型建筑遗迹。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左传》“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的记载,是扬州城目前可考的最早文字记载。由此节点算起,扬州城已有2500年。在此次发现之前,通过考古发掘确定的扬州城历史始于汉隋时期,这次发现将城址历史向前推进了至少150年。
唐代的扬州有“扬一益二”的美誉,这次考古工作试图还原唐代扬州城的布局。目前,考古人员发现的道路比较少,但新发现的夯土墙和水系,却是一个亮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扬州唐城考古工作队队长汪勃表示,唐子城城垣的形状不甚规整,且该范围内城垣、水系又有一定的规律性,推测这种形状的形成,可能与不同时期的城垣和城壕有关。
版次:1
今年1月16日,来自国内考古界的权威专家在扬举行论证会并出具论证结果——扬州蜀冈古代城址北城墙西段东部城门遗址中的战国时期木构涵洞创下了多项纪录:国内首次发现,结构极为考究,保存较为完好;扬州首次发现战国楚广陵城相关遗址;考古界首次通过实物证明扬州蜀冈古城址的木构及其他遗存有多次叠压,其时代从战国到南宋,有着近1700年的历史。
此外,汪勃认为,通过对唐子城南门遗址的发掘和勘探结果,可以认为唐代地面海拔在今天堡城南路地表之下4米左右,再考虑到2000年前长江的水位较现在高出许多,那么,或许此次发掘的夯土墙遗存之下的大面积含水地层堆积,很可能与古邗沟相关。
页数:368页铜版纸全彩色
不仅如此,本次考古发掘的成果——隋唐时期遗存,极可能是史籍中记载宇文化及兵变弒炀帝时提及的芳林门,为江都宫城的探寻提供了新线索。
隋江都宫西墙在哪?
装帧:精装带护封
2问
已开始寻找隋代建筑遗迹
开本:1/16
扬州缘何连出考古成果?
必威官方最新下载 , 为了解蜀冈上城址内西北部出现的大面积夯土遗存的性质,探寻隋江都宫宫城西墙的位置和宫城内建筑遗存,今年10月底开始,考
尺寸:210×280
“通史式”城市延绵2500年,地下文物分布极为丰富
古人员又开始有目的的探秘。
定价:162.00元
去年4月,隋炀帝墓入选“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仅仅一年,扬州又一项考古成果冲刺“全国十大”,原因何在?
“扬州蜀冈上城垣的始建年代和沿革历史中,隋江都宫的修建非常重要,因此,通过与其可能相关的城垣的发掘工作,可以较为迅速地弄清楚蜀冈上城址的面貌。”根据目前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获得的信息,汪勃的疑惑有待解开:“蜀冈上扬州最早城址在哪?”“隋炀帝是一个暴君,但他对扬州的贡献非常大,文献记载中只有江都宫城、东城,那么,是不是还有北城呢?”汪勃表示,“隋罗城”存在与否的探索与研究,唐子城的猜测,宋堡城的确认,都是下一步有待考证的。
ISBN:9787121246616
市文物局副局长徐国兵表示,在国内,扬州是一座“通史式”城市,作为大运河的发端地,扬州在中国历史尤其是隋唐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去年“全国十大”的评选过程中,国内多位权威考古、历史、文化专家表示,在国内地方城市中,没有第二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像扬州这样多元。
明年有哪些考古计划?
在扬州,从事专业考古的队伍有两支,一是配合城市建设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考古发掘的扬州考古研究所,二是以扬州城遗址为研究课题的扬州唐城考古工作队。这两支队伍各有侧重,保证了城市考古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继续探秘隋扬州城和护城河
内容简介:
2011年至2012年,国内顶尖的考古专业机构——洛阳考古钻探队对扬州城遗址进行全面勘探,面积达200万平方米,通过1米×1米的梅花桩布点,全面探明了该区域内的地下及水下文物分布情况。
明年,考古人员初步计划继续解密隋扬州城的情况,并开始为扬州城蜀冈上早期城址的探寻工作开展考古发掘,通过出土的翔实的实物资料揭开鲜为人知的历史面貌,此外,唐子城·宋堡城遗址范围内的护城河也将进一步探秘。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此次战国木构涵洞的发现,就是在地下遗址情况探明的基础上,围绕推进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及配合唐子城、宋堡城水系疏浚工程而开展的一项考古发掘。考古结果精准而又惊喜,再次印证深厚的历史文化为城市留下了丰富的地下文物。
据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明年,他们将围绕唐子城·宋堡城城墙和护城河保护展示工作,对唐子城护城河的水系进行疏浚整治,有望将护城河水系全面沟通,同时,还将对唐子城·宋堡城城墙的环境进行整治,并对包括城门在内的一些城墙遗址的节点,进行局部展示。
必威体育手机端 ,3问
邗城在哪?汉代繁盛时期的广陵城在哪?这一直是困扰一代代考古人员的难题。考古人员也希望在新的一年中获得更多的“新发现”,破解这一难题。
扬州是世界著名运河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本书以扬州为例探讨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未来原址有何保护措施?
【专家建议】
拟建展示馆,力争明年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从水系突破,确定遗址范围
通过综合运用文献记载、考古成果和地理复原这三重证据,对不同历史时期关系扬州运河与城市发展的诸多“定论”或疑问,如春秋时期邗沟、隋代山阳渎与邗沟、唐代七里港河、宋代大运河、江岸与湖泊水系等水道变迁,以及春秋邗城位置与规模、汉魏广陵城形制、隋江都宫布局、南宋城墙防御体系变迁等,提出一系列新见解与新认识;对蜀冈这一扬州历史文脉发轫和辉煌时期遗存最为富集的地带,进行价值挖掘与阐释,进而对其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展示进行规划;以扬州为个案,推而广之,就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及其沿线运河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强发展”与“强保护”的平衡,以及“积极保护,整体发展,文化复兴,人水和谐”的观点。
未来扬州城遗址考古更值得期待,这是因为在1月举行的论证会上,与会专家初步确定此处遗址也是隋江都宫芳林门城址所在地,下一步,扬州城遗址将围绕隋江都宫具体方位作重点研究,探寻这一千年谜团。
昨天,来自全国的考古专家对扬州城遗址考古现场进行了考察,他们对扬州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其文化内涵给予了充分肯定,也期待扬州城考古遗址公园早日建成。
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说,《水经注》中有“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的注释,说明楚广陵城是就邗城故址增修而成,增筑部分当在邗城的西北。楚广陵城城址的确定,再次说明蜀冈这一地点在扬州考古发掘工作中的重要性,它是探讨邗城、广陵城和大运河的关系的关键点,也为今后探寻邗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城市与水系的结合,是自古以来扬州城池的一大亮点,陕西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焦南峰很赞赏扬州唐子城·宋堡城遗址考古工作的理念,并建议“以水系为突破口,确定唐子城·宋堡城遗址范围和布局。”
作者简介:
据徐国兵介绍,目前,新发现的战国木构涵洞遗址已进行回填。这是因为该遗址埋藏水下1700多年,如果不及时予以保护,可能会对文物本体造成损毁。未来市文物部门将配合扬州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计划在原址之上,建设展示馆,利用现代3d科技向市民及游客介绍该处文物发现。
“扬州城遗址很特殊,整个城历
武廷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城乡规划、城市历史与文化研究。
“明年,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将正式公布,扬州城遗址力争由第一批立项项目,成为正式项目。”徐国兵说,文化是扬州最具特色的战略性资源,文物部门将在已有的保护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历史文化,认真思考如何利用文化遗产实现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
代叠压,唐子城·宋堡城遗址保存比较好,扬州将考古工作放在唐子城上,可以挖掘复杂而又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考古发掘的同时进行保护与展示。”我省著名考古专家林留根建议,我市考古工作可将宋大城和唐子城结合起来,整体认识重点发掘,这样,唐宋扬州城原汁原味的风貌就可以呈现出来,尤其是民居遗址,也可以反映市民生活布局,了解城池的变迁史。此外,水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联络点,也是一道历史景观。
延伸阅读
“疏浚水系,护城河本身就是遗址。”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王奇志认为,既然要建扬州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借助这一机会,将遗址公园和“公众考古”结合起来,展示考古的过程。
王学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国家文物局古遗址保护规划和文物保护工程专家,主要从事夏商考古、古代城市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扬州重大考古成果目录
(来源:扬州晚报)
1993年
扬州唐城遗址、高邮龙虬庄遗址荣获“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序
1995年
文化遗产是见证人与自然关系实践历程、社会综合发展与创造的坚实凭证,是国家、民族认同与团结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资源属性,蕴含人类长期适应和利用自然、创造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是启发和指引当前及今后区域或国家发展,尤其是促进社会文明和彰显特色的重要源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人类的活动能力空前增加,人对自然环境的干预速度、对作为文化遗产重要载体的历史遗存之影响力度等亦同步增强。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宋大城西门遗址荣获“八五期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荣誉奖”。
2013年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大运河,涉及8个省和直辖市的27座城市,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河道总长度1011公里,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点。值得注意的是,运河城市是大运河的“节点”,每座运河城市都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风貌和历史文化遗迹,阐释大运河的历史,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价值在相当程度上也蕴含在运河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之中。
隋炀帝墓获评“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来源:扬州日报)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武廷海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学荣研究员长期关注运河城市发展,并以扬州为例,运用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深入发掘运河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对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完成了一部十分难得的学术著作。
众所周知,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和认知,是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的前提和基础。诸多事实表明,简单的或模糊的价值分析与阐释深深影响着运河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决策的科学性,进而给文化遗产保护自身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方法论是文化遗产价值挖掘和认知的关键所在。1925年,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提出“二重证据法”。新中国成立后,考古调查发掘遍及全国各个地区,逐步建立起中国考古学的体系,实证中国历史文化的遗存被大量发现,科学资料积累空前丰富,涌现出大批优秀科研成果。20世纪末,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得到空前推广和发展,极大地扩展了人类的视野,更使通过数字系统记录、分析、模拟和再现历史与地理信息成为可能。
本书结合最新考古成果,运用GIS等新技术,重新梳理古代文献,认真解读遗址本体信息,通过大胆假设、谨慎求证,对历史上扬州地区江岸、运河和湖泊等水系变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堪称“新《扬州水道记》”。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春秋邗城位置与规模、汉魏广陵城形制、隋江都宫布局、南宋宝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变迁,以及历代扬州城市建设、发展、与运河及相关水系的关系等获致新的认识。例如,人们每每对唐代中晚期的“扬一益二”津津乐道。扬州作为当时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富甲天下,是国际交流与贸易中心、物流中心和财税中心。文学上,北宋时期以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具“文章太守”美誉的欧阳修和苏东坡等为代表,以蜀冈平山堂为标志,使得扬州文坛盛况一时。军事上,南宋时期扬州城是宋金、宋元军事对峙的前沿,一定程度上具有国家门户的作用,城市建设充分围绕和适应战争进行。对此,本书不但进行了进一步的揭示,并且对隋代予以特别的关注,揭示唐代扬州繁盛的隋代基础;有意识地运用作者提出的“大地为证”的方法,从古代“规画”的角度,探讨隋江都宫的规划结构与形态,认为隋江都宫实际上是隋代长安和洛阳之外的都城,是隋代的“第三个都城”,也是扬州地区作为全国性政治中心的唯一阶段。可喜的是,除了隋江都宫外,本书通过综合运用文献记载、考古成果和地理复原这三重证据,还对不同历史时期关系扬州运河与城市发展的诸多历史“定论”或疑问,从春秋时期的邗沟与邗城、隋代山阳渎与江都宫、唐代七里港河与扬州城、南宋城墙防御体系变迁等,都提出了一系列新见解、新认识,并据此就相关历史文化资源展示进行规划。
最后,在扬州这个典型运河城市案例的基础上,作者推而广之,就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及其沿线运河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提出“强发展”与“强保护”的平衡,以及“积极保护,整体发展,文化复兴,人水和谐”的观点。这些观点既有前瞻性,又有一定理论高度,不但对大运河及沿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有指导意义,更对国内其他地域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有所启迪。
爰此为序!
单霁翔
2014年9月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院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
目录
总序
出版说明
序
第一章 扬州:从一个区域到一个城市 001
地理概况 / 001
地理区位 / 001
地形特征 / 005
“扬州”作为九州之一 / 007
扬州的地域范围 / 010
淮南江北海西头 / 012
“江都”地位的提升 / 012
“扬州”作为一座城市 / 014
“扬州”作为一座运河城市 / 015
城市空间发展大势 / 016
扬州沿革 / 016
隋以前蜀冈上城的发展 / 019
隋都与城市空间的展拓 / 021
唐代两重城与宋三城 / 021
元明清蜀冈下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心 / 025
本书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029
二重证据法与扬州城研究 / 029
大地为证 / 032
本书主要内容 / 034
第二章 扬州水道变迁 035
江 岸 / 036
商周:扬镇之间不可径渡 / 036
汉晋:广陵曲江观潮 / 043
隋代:运河水从扬子津入江 / 045
中唐:瓜洲取代扬子津的渡口地位 / 047
宋代以来:京口瓜洲一水间 / 052
运 河 / 056
吴王夫差开邗沟 / 056
吴王刘濞开运盐河 / 060
欧阳埭与仪扬运河 / 062
隋文帝开山阳渎 / 065
隋炀帝开邗沟 / 068
唐代齐浣开伊娄河 / 070
唐代杜亚与王播引塘灌河 / 072
北宋运河阻水工程 / 076
元明清京杭运河 / 078
五 塘 / 084
陈公塘与句城塘 / 084
上雷塘、下雷塘和小新塘 / 086
雷塘与隋炀帝陵 / 089
五塘兴废 / 097
第三章 隋以前蜀冈上城的发展 099
邗城:扬州城市的原点 / 099
吴城邗 / 103
邗城功能 / 104
邗城位置 / 105
广陵:以地形为名的城市 / 108
楚筑广陵城 / 108
汉初吴王刘濞筑城 / 109
曹丕临江观兵 / 111
广陵有天子气 / 113
芜城:南北对峙与城市兴衰 / 115
桓温筑广陵城 / 115
刘宋经始山川 / 117
刘宋竟陵王诞筑城 / 122
吴公台 / 127
第四章 隋江都作为帝国之都 131
杨广任扬州总管时期的城市建设 / 135
总管府时期城市建设并不奢华 / 135
以道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建筑 / 137
“大业”时期的运河与都城建设 / 143
大业:宏伟的国家规划 / 143
江都作为隋都 / 147
江都宫及城市建设 / 149
江都宫格局与苑囿建设 / 151
江都宫格局 / 151
长阜苑十宫 / 159
迷楼与九曲池 / 161
临江宫 / 166
北 宫 / 168
第五章 唐代以来扬州城市形态变迁 173
唐代两重城 / 173
扬一益二 / 176
霞映两重城 / 178
入郭登桥出郭船 / 186
唐城名寺 / 191
唐末五代之扬州 / 195
宋三城 / 197
宋大城与平山堂建设 / 197
以扬州为“行在” / 208
蜀冈上筑堡砦城-宝祐城-李庭芝大城 / 210
夹 城 / 222
西方人看扬州 / 223
明清新旧城 / 225
明代先后筑旧城与新城 / 225
清代扬州城沿袭明扬州城格局 / 228
运河城市文化与景观建设 / 233
扬州的衰落与转型 / 270
第六章 大运河及运河城市文化遗产的价值 277
大运河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 277
大运河是沟通中国南北最重要的物流大动脉 / 280
大运河为建构与巩固大一统的帝国文明提供了基本保障 / 283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成就的杰出代表 / 286
大运河是世界上价值最为突出的遗产运河 / 291
运河城市及其空间特色 / 293
运河历史文化名城带 / 293
运河城市的空间结构与风貌特色 / 302
大规模快速城镇化对运河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冲击 / 310
运河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发掘 / 311
辩证认识历史文化遗存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 322
运河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发展 / 323
将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 323
将保持文化遗产的活态作为寻求保护与发展平衡的桥梁 / 328
积极探索保护与发展的动态结合 / 330
积极创造,寻找失去的整体性 / 334
参考文献 / 338
索引 / 345
本文由必威官方最新下载发布于首页,转载请注明出处:借助水系探扬州古城布局,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